(王怡)如何将苏式文化贯彻在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中

发文时间:2021年03月10日  发文作者:张浦二幼

如何将苏式文化贯彻在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中

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幼儿园王怡

随着苏州与日俱进的发展,传承和创新苏式文化已越来越为苏州人民所重视,大街小巷,学校商场,处处呈现着浓郁的苏式氛围,苏州的小朋友也在吴侬软语和吴地习俗的环境之中快乐长大。“苏式教学”是在苏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本土化教育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苏州风格和苏式特色,是苏州教育现代化在教学领域的最大亮点。我们应充分结合本土优势,创设体现苏式文化特色的阅读环境,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切身经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将苏式文化贯彻在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中。

一、利用“苏式博物馆”情景,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纲要》强调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苏州拥有众多各具特色的与苏式文化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博物馆,它们是幼儿阅读苏州、认识苏州、品味苏州的不可多得的活绘本。对于幼儿来说,在地域概念还不是很强的时候,让他们去博物馆里自然地发现家乡,了解苏州,初识苏式文化的美,让美的种子的孩子们的心里发芽,与此同时,孩子们在自主阅读道路上也能迈出实实在在的第一步。

  如我们开展了“发现苏州之旅”——博物馆之行的活动,在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了“博物馆”的含义之后,我们带领孩子们参观了《苏州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不同内容特色的博物馆。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文物”,什么叫“珍品”……而后,我们鼓励孩子们在自己班级的阅读区中创设一个“迷你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存放孩子们和父母们共同搜集的各种有关博物馆的资料。“迷你昆曲馆”里放着精美的昆曲表演的照片,老师也会带领幼儿唱一唱昆曲中的经典名句,如:《游园惊梦》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悦事谁家院?”,“赏春香还是旧罗裙”。老师将文字写在照片的下面,让幼儿在学着照片做动作的同时哼唱昆曲,感受昆曲的魅力。如“迷你苏绣馆”的中投放了许多苏绣精品的照片和作品。每件作品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名称、所用材料以及苏绣针法等。在轮流聘请孩子们做讲解员的激励下,他们被这个小角落深深地吸引了。游戏时、课余时他们都会去那里看一看、读一读;放学回家后,他们更是兴趣盎然地和父母一起在网上查找资料,让父母给他们讲解,阅读这些他们平时觉得晦涩难懂的知识,因为孩子们都想在下一次的区域游戏时,让自己成为小小讲解员,给大家讲述别人所不知道的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和激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家乡,熟悉苏州,感悟苏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孩子们对博物馆好奇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他们的阅读兴趣已被深深地激发了。

二、利用图书作为载体,提升幼儿阅读的情感。

一说到苏州特色,人们立马想到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那么就可以选择与苏州特色相关的一些阅读材料作为趣味阅读的内容,丰富并激发幼儿了解并熟知苏州文化特色,对苏州特色感兴趣,对趣味阅读感兴趣。

打开这本古诗词,扑面而来的就是满满江南风。“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江南的水;“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这是江南的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江南的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江南的景。江南的美都收入在这本小小的古诗词中,每当孩子打开这本诗词朗诵时,都会感慨,江南真是太美了。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也增加了“亲子共读古诗词”的环节,孩子们和家长先选好自己要共读的古诗词,然后去了解这首诗描绘的内容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表示,古诗词实在是太美了,自己爱上了古诗词。

还有很多绘本也是在江南的背景下创作的,例如《荷花镇的早晨》,一看封面就知道是中国水墨画的作画风格,内容也讲述的是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给孩子们带来一个最静的画面,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个寻常场景,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一幅幅温馨的水乡集市,人物不紧不慢,河水、屋瓦、石级、木柱、门板等充满了恬静美好的气息。这就是老苏州的生活,慢慢的,恬静的,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这本绘本给孩子带来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安详。但这比较适合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如果给年龄较小的孩子阅读,就无法体现趣味了。年龄小的孩子很喜欢看《跳格格的日子》,也是水墨画的风格,而且绘本的内容与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跳格子有关,有着浓浓的苏州特色,是一代儿童的回忆。绘本中的童诗风格清新淡雅,具有一种隽永的意味。插画也是充满童趣,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在看绘本时,教师引导幼儿猜测画面内容,讲述画面上描绘的故事,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幼儿阅读的能力,也增强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三、利用童谣作为传播媒介,丰富幼儿的阅读内容。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7仔内个肉,还仔内个壳。”“鸡鸡斗,公公飞,飞到天浪去吃老白米。”“一根葱,两头通,通来通去都是侬。坶妈来,街浪去,买只小马桶。开开来,十七八只小老虫。”这些耳熟能详,流传至今的苏式童谣,是许许多多苏州小朋友儿时的记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方言凝聚一地情。吴方言是吴文化的最佳传播媒介,是流淌在苏州人身上的血液。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会念苏州童谣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们知道的苏州童谣也越来越少,于是我们在阅读区里创设了“我会念童谣”的版块。请孩子们回家去问问家里的爷爷奶奶,知道哪些经典的童谣?孩子们利用在家的时间学会,再到学校里教其他的小朋友,一来二去,孩子们会的童谣越来越多,于是我们请孩子们把童谣画下来,游戏时,选择“我会念童谣”的孩子根据图谱,念出童谣。童谣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我们还会提供响板,沙蛋铃等乐器,配合童谣使用,孩子们一边念童谣,一边用乐器打节奏,活脱脱是个小“说书先生”。在孩子们的六一晚会上,我们班的男孩子身着长衫,女孩子身穿旗袍,表演了《苏式童谣串烧》,向大家展示了苏式童谣的魅力,收获了一批同样热爱童谣的小粉丝。

四、利用姑苏多桥的“桥”特色,开拓幼儿阅读的渠道。

《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苏州是水天堂,河湖相连、河道密布,桥之众多及其多姿多彩是全世界所罕见的,世世代代的吴地人民建造桥、歌颂桥、赞叹桥,桥文化成为吴文化中瑰丽灿烂的篇章。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杜荀鹤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而今,苏州的桥让人们不但能看到姑苏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市井风貌,也能看到苏州今天的现代化经济、文化气势,这是又一本可供孩子们阅读的介绍家乡姑苏的古籍新书。在博物馆之行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开展了“发现苏州之旅”——寻找苏州“桥”的活动。

  在班级的阅读角里,我们设置了又一新的版块——寻桥。孩子们延着苏州的水系踏勘寻找,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很快找到了柳毅桥、饮马桥、乘鱼桥、望星桥等星罗棋布、古色古香的桥,还找到了人民桥、梅村桥、阊门吊桥等众多在原址新建的廊桥,随之遍布苏州的各种各样桥的照片陆陆续续出现在这小小的阅读角里,让他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宝带桥像一条玉带,由五十四个拱桥组成,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的时候会形成石湖串月的绮丽景观,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乌桥是苏州城中最古老的桥,乌鹊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在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吴门桥,是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孩子们品读一篇篇有关苏州桥的来历故事和种种传说,让他们遐想陶醉。在这样的一次次的寻桥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寻到了桥,认识了桥,而且还对很多桥名所包含的意义有了了解。有的名如其形、有的名有其意……幼儿在寻找、发现、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利用苏式美食作为介质,增强幼儿阅读的趣味。

  苏州的美不仅因它的悠久历史和小桥流水,其饮食文化更因《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三部家喻户晓的电影而享誉全国。因此,苏州的饮食文化也可以深深地吸引孩子们,况且孩子们对吃更是情有独钟。于是,我们的“探秘苏州”又有了新的内容。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新添加了《稻香村》、《采之斋》、《叶受和》这苏州观前街上三家老字号食品商号,通过介绍,我们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它们的来历,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我们让家长带领孩子展开了一场寻找传统美食的比赛,每天将幼儿寻找到的美食和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分类。如松子软糖、粽子糖等糖果,糖年糕、梅花糕、枣泥麻饼、肉月饼等糕点等等。我们还给这些美食贴上了文字标签,在幼儿一起品尝美食的同时让他们欣赏阅读,并将这些美食标签分门别类地请进老字号食品商号里。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纷纷当上了这些老字号的“营业员”,为每一位顾客介绍店里的美食品种,忙得不亦乐乎!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环境深深地激发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意识和精神,不仅让幼儿对苏州的传统美食的精美名字和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记忆,并且还让他们通过游戏形式的阅读活动习得了与美食相匹配的文字,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孩子们不光要当“营业员”,还想当糕点师傅。我们提供孩子原材料,如:冰皮、各种馅料、模具等,并将制作苏式糕点的方法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写下来,让孩子们在阅读区之外的生活区中,也能感受阅读带来的趣味。

苏式文化给我们创设和利用环境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资源,让孩子们浸润在它的滋养之中,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尽情地吸收苏式文化知识宝库中的营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浓,自主阅读的习惯也正在逐步养成,这便是我们创设和利用苏式文化特色的阅读环境本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