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静莉)幼儿园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研究

发文时间:2021年03月10日  发文作者:张浦二幼



幼儿园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研究

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幼儿园 215321龚静莉

【摘要】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种负面的、不健康的行为,是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但又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有体现一种行为。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寻找方法来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介绍的是一些导致儿童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

幼儿 攻击性行为 成因 对策

一、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东西等。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

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分类: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和工具性的攻击。前者指的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后者只是为了抢夺某种东西。相较而言,前者更显严重。幼儿大约在1岁的时候,就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在2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绝大多数为争夺物品(玩具、座位……)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所以首先要从日常生活、教育中努力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内因:

根据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如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又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外因:

1.父母长辈的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独苗苗,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由于父母工作忙,而爷爷奶奶正好退休在家。所以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自然而然的落到了老人的身上。大多数的老人对于孩子都是溺爱的,不舍得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这种方法对于孩子还真的是有用的,大多孩子都破涕为笑了。可是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我做的都是对的、你做的都是错的”的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变得暴躁、易怒。在幼儿园里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会和同伴发生争执,这样是不利于他的社会交往的,孩子也会变得孤僻、不合群。

2.父母的教育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3.遇到了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成人强制孩子遵守某些日常规则,或者要求他们克制某些感兴趣的活动的时候,他们往往发起脾气来。当一个孩子兴趣正浓而受到其他伙伴干扰破坏的时候,他们的愤怒往往引起攻击性行为,往往会控制不住脾气,通过打人、摔东西等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时,往往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这样的做法不仅是无用功,而且让儿童的愤怒得不到正常的发泄,不利于他而身心发展。

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

当幼儿出现了攻击性行为,我们所采取的措施不应该是听之任之,而是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都加于关注的问题。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光靠教师的纠正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与家庭都要重视。

  1. 自身方面

让幼儿有情感体验: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幼儿,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能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呀!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

2)家庭方面

有的家长对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后,会对幼儿进行一些相应的惩罚。惩罚也是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1.惩罚要及时进行。在家庭里实施惩罚的手段应在幼儿犯错后,要及时地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惩罚,不要把这个过错留到忍无可忍时才想起要采取措施。

2.惩罚要一致:幼儿会有一些他特别喜欢的玩具或是电视节目,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就可以没收他非常喜欢的玩具,或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许他看他平常喜欢看的节目,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但是惩罚幼儿时,父母的意见应该统一,所谓的“严父慈母”并不是说幼儿犯了错,父亲惩罚他时母亲却出来庇护,这样很容易让幼儿感到困惑:他所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惩罚时,家长的言行与意见一定要一致。

3.惩罚强度适当。并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打骂并不是一种合适的的惩罚方法,有的孩子在家里出现了攻击行为,受到严厉的打骂与责备,在家里他就会变得小心翼翼的,但是出了家门以后,他却会变得变本加厉而更具有攻击性,所以惩罚的强度一定要适当。

四、幼儿园方面

1.正面引导、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刀枪、棍棒等),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影视节目。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促使幼儿在行为和认知上保持统一。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我们要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多元性思维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

2.从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着手,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经过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所好转,但亲社会行为不稳定,我们发现:他们的攻击对象都针对一些较弱小的同伴,一般被攻击者极少有反击行为,因而我们从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着手,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采取的攻击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儿不加选择地攻击任何一个小伙伴,有的幼儿则专门向弱小的孩子挑衅,这可能是他们认识到攻击强壮的小伙伴会遭到反击的缘故吧。根据帕特森的“消极反应会强化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点,我们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

4.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家园合作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一定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总之,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行为,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吴白:《幼儿教学研究》[M].南北桥杂志社.2010 

[5]孟捷:《幼儿教育导读》[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0

[6]马以念:《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书》[M].儿童与健康杂志社.2010

[7]冯夏婷:《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8]赵喜庆,张海丽:《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9]黄锐:《幼儿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10]鲁杰:《帮父母读懂幼儿心》[M].贵州人民出 版 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