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洁)走近儿童游戏 探索注意发展

发文时间:2019年05月02日  发文作者:系统管理员

走近儿童游戏 探索注意发展

周洁洁

摘要:游戏是儿童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具有深刻持久的影响。但儿童在游戏中的注意力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发现,儿童游戏的注意力与其年龄特点、性别、游戏类型、游戏经验、游戏材料、教师都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儿童游戏  注意力  影响因素  

 

区别于学龄后儿童以课堂课程、教师授课为主的学习方式,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和学习方式都以游戏为主。学前期是特殊的游戏期。长期以来,“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组成部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课程游戏化”,早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或教学理念,对儿童早期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然而我在幼儿园工作期间,我发现当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游戏时,有些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专一的玩某一种游戏,而是每种游戏都要掺合一脚,又只能维持三秒的热度。

深入观察分析,我认为有以下4种原因:

一、游戏类型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相匹配

(一)游戏类型

1.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游戏可以分为3类: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机能性游戏更适合小班的幼儿,比如跑、爬、跳、摇或者敲击物体,这类简单重复的动作游戏。象征性游戏是通过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仿真实生活的游戏,如玩“娃娃家”、“菜场”、“点心店”等。其高峰期在3-5岁。中班幼儿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游戏。规则性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以游戏规则裁判胜负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它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动作技巧方面的竞赛、运动能力一类的竞赛等等。[1]这是小班下学期以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游戏。更适合大班的儿童。

2.从游戏时间的角度来看,小班幼儿多以累积型游戏为主。如一会儿去美工区画画,一会儿到建构区玩积木,一会儿到阅读区翻看图书,一会儿又跑到“娃娃家”参观,每种活动5分钟左右,两个片段活动之间没有关系,1个小时内可以出现4-9种不同的游戏活动。[2]中大班的孩子多以分节型游戏为主。他们会把一个游戏拆分开来,玩腻之后,跑去玩第二个游戏,等到想到之前的游戏没完成时,再返回继续第一个游戏。

(二)幼儿的年龄特点

1.3-4岁幼儿生长速度较3岁前减慢,感知觉有所提高,但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注意时间较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在教育环境比较良好的情况下,他们的注意时间可持续3-5分钟。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容易与成人产生对立情绪。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他们不能对同一个游戏持续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往往只能玩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

2.4-5岁幼儿身体发育渐佳,体格扎实,精力充沛,动作变得更为灵活。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爬,而且可以单腿站立,抛接球,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活,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折纸、串珠,拼积木等,坚持时间变长。不过有意注意虽然在逐步发展,但还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

3.5-6岁幼儿身体渐渐匀称,走路速度都接近成人,平衡能力明显增强,还可以做一些较为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骑小自行车、滑板、溜旱冰等。5岁以后,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明显的发展,合作意识增强,规则意识逐渐形成,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较为隐蔽的因果关系,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分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变长了。此阶段的他们开始更喜欢集体游戏。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其发展特点,组织幼儿游戏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决定游戏的类型。倘若让3-4岁的小班幼儿去玩具有竞赛性质的规则性游戏,由于他们的生理条件、认知水平有限,像这类具有复杂规则,对运动技能有相对较高要求的规则性游戏,3-4岁的幼儿根本无法顺利进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无法对此类游戏保持专注的原因了。这正如让10岁的你去做高数题,能提起兴趣来专心的完成吗?如果让大班的孩子去持续敲打积木,或在平地上不断跳,已经发育较好,肢体动作变强,自我意识发展的5-6岁幼儿对这类完全掌握的游戏会感到十分枯燥乏味,不想再玩也在情理之中。就像让成人去学走路一样,谁还有兴致重复着做那些已经完全掌握的无趣的事呢?

二、不同性别的游戏经验

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概念。很多研究表明,幼儿对游戏和玩具的偏好与性别有关。5岁时他们就有了明确的性别角色概念。男孩喜欢蓝色,女孩喜欢粉色,男孩喜欢玩车,女孩喜欢娃娃似乎成了大家普遍公认的思维定式。很多教育者观察到,男孩尤其不太可能使用与性别相反的玩具,成人经常给男孩施加轻微的压力去遵守他们狭隘的期望:对于男孩穿女孩的衣服、化妆或者玩洋娃娃,成人可能表示不赞成甚至表现出敌意。这就强化了幼儿的性别差异观念,使得一些游戏不被幼儿所接受。

三、幼儿对不同游戏材料的熟悉程度不同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为特定年龄阶段的幼儿设计和制造的。[3]如五颜六色的珠子、卡片等,促进幼儿的视觉发展;铃鼓、音乐盒等发声玩具有助于幼儿的听觉;棉布、木质的、塑料、玻璃等不同材质制作的玩具,幼儿抓握可促进其触觉发展;认识颜色、形状、大小的积木,发展幼儿的智力;各类拼图发展语言功能;皮球、轮胎、小推车、梯子以及发展手指精细动作的“串珠”发展幼儿运动功能;娃娃、餐具和茶具、交通玩具,以及能活动的、能拆能拼的角色游戏的玩具,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惯性玩具、智力玩具、电动玩具、发条玩具、结构玩具,如各类积木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有些幼儿因为家长的关系,已经对一些游戏材料十分熟悉。因此对教师组织的同类游戏表现出不耐感,敷衍了事就去进行别的游戏了。

四、幼儿对该游戏不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这个游戏感兴趣,那不等教师开始组织进行这个游戏,幼儿都会迫不及待地去投入到该游戏中去。相反,倘若幼儿对该游戏完全没兴趣,那教师使用再多的教育手段去引导,效果都不会太大。幼儿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总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即使感到疲倦,也会心情愉快兴致勃勃,当遇到困难时,也决不退缩,想办法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它。[4]我曾经注意到一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棋类游戏很感兴趣。尽管他们并不懂得游戏规则,但还是争先恐后地去拿各种棋,有的没拿到的也不离开找别的游戏玩,而是站在玩棋的小朋友边上默默地看他们玩,完全不受别的游戏的干扰,专注度十分高。可见只要幼儿提起了兴趣,那他的注意力也就提高了。

五、教师对幼儿游戏缺乏引导或者引导失误

教师作为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对于整个游戏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游戏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然而纯粹自发的游戏则可能产生双重效应,正效应表达了儿童发展的正确方向,与教育目标一致;负效应将反映出儿童受到游戏中消极因素的不良熏陶,强化儿童不良行为,甚至对身心产生危害。[5]虽然游戏对幼儿情感、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有作用,然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在幼儿单独游戏时,是零星的、不自觉的、盲目的、潜在的。因而,缺乏指导的游戏,其发展价值是不完全的。在游戏中,教师更应该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洞察孩子的游戏诉求。倘若幼儿遇到了自身不可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适度的进行间接引导,鼓励孩子勇敢、创新地继续开展游戏。教师要包容鼓励孩子突破固化思维的条条框框,赞扬孩子有标新立异的独创见解。经常有意地激发幼儿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激发幼儿自主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6]

在开展游戏活动时,不乏有教师仅仅是给了幼儿一定的游戏时间和游戏场地、材料,说了句,“开始游戏,保持安静。”就冷眼一旁的。这种教师完全没有参与指导的游戏,幼儿不专心的玩游戏也是意料之中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游戏之前给幼儿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却又有点难度的任务,对游戏进行适当的干预指导,幼儿想必就不会三心二意了。

因此,要让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要考虑到方方面面。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合的游戏类型;考虑到不同性别幼儿的需求;与幼儿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对不同游戏材料的熟悉程度从而进行游戏材料的挑选;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投其所好;对游戏进行适当适时的干预等等。总的来说,凡事根据幼儿的需要,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儿童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2] [5]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0-157,219.

[3]姜晓燕.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97.

[4]顾萍.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J].学周刊,2012,31:201.

[6]杨竟楠.不同年龄班幼儿游戏的特点及指导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265-267.